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并联阻尼装置。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控简便、运行可靠的阻尼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接地变压器、控制器、消弧线圈、有载开关和阻尼电阻。接地变压器的一次侧与输电系统的母线连接,接地变压器的中性点与消弧线圈一次侧的一次线圈的一端连接,一次线圈的另一端与零电势点连接,消弧线圈二次侧的二次线圈与阻尼电阻并联连接,消弧线圈与阻尼电阻之间还设置有熔断器,一次线圈上设置有分接抽头,分接抽头通过有载开关与控制器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电压互感器的二次侧连接,电互感器的一次侧与输电系统的母线连接。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取至与母线连接的电压互感器。
全部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气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并联阻尼装置。
技术介绍
消弧线圈跟踪补偿成套装置,目前已是人们公知和熟悉的电力系统安全保护产品,是中压供电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有效灭弧及抑制谐振过电压的有效设备。在自动跟踪消弧线圈中,调节精度较高,残流较小,使系统接近谐振点运行,但不可避免的产生串联谐振过电压现象,这是不允许出现的。为了解决该矛盾,调匝式消弧线圈通常直接串联阻尼电阻,从而增大电网阻尼率,使得电网正常运行时串联谐振过电压小于额定相电压值的15%,但是这种串联结构连接复杂,占用空间大,市场上大多厂家阻尼电阻投切方式单一,技术还很不成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控简便、运行可靠的并联阻尼装置。本技术并联阻尼装置阻尼电阻 连接,其中,包括接地变压器、控制器、消弧线圈和阻尼电阻,接地变压器的一次侧与输电系统的母线连接,接地变压器的中性点与消弧线圈一次侧的一次线圈的一端连接,一次线圈的另一端与零电势点连接,消弧线圈二次侧的二次线圈与阻尼电阻并联连接,消弧线圈与阻尼电阻之间还设置有熔断器和阻尼电阻投切装置,阻尼电阻投切装置的控制端与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一次线圈上设置有分接抽头,分接抽头与有载开关的一端连接,有载开关的另一端与控制器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电压互感器的二次侧连接,电互感器的一次侧与输电系统的母线连接。本技术并联阻尼装置,其中所述接地变压器与母线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断路器。本技术并联阻尼装置,其中所述接地变压器与消弧线圈之间通过第一导线连接,第一导线上设置有单相隔离开关,在单相隔离开关与接地变压器之间的第一导线上引出第二导线,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与零电势点连接,在第二导线上设置有过电压保护器。本技术并联阻尼装置,其中所述输电系统的母线与电压互感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断路器。本技术并联阻尼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本技术并联阻尼装置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在消弧线圈的二次线圈上并联有阻尼电阻,代替了在消弧线圈的一次线圈中串联电阻的连接方式,大大简化了电路结构,而且在消弧线圈与阻尼电阻之间还设置有熔断器,一旦阻尼电阻不能及时退出,熔断器将自动熔断,从而保证阻尼电阻从电路中顺利切除,避免了阻尼电阻被烧毁的情况出现。消弧线圈的一次线圈上还设置有分接抽头,分接抽头与有载开关的一端连接,有载开关的另一端与控制器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有载开关,从而调节消弧线圈的一次线圈上的分接抽头连接位置,从而对消弧线圈的一次线圈接入电路中的大小进行控制,设计巧妙,控制更加方便。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并联阻尼装置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并联阻尼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并联阻尼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包括接地变压器2、电压互感器3、控制器6、消弧装置和阻尼电阻R。消弧装置又包括消弧线圈和有载开关KG,消弧线圈又包括一次线圈N1和二次线圈N2,一次线圈N1和二次线圈N2分别设置在消弧线圈的一次侧和二次侧。接地变压器2和电压互感器3的一次侧分别通过线缆与输电系统的母线1连接,在接地变压器2与母线1之间的线缆上设置有第一断路器4,在电压互感器3与母线1之间的线缆上设置有第二断路器5,电压互感器5的二次侧与控制器6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母线1上的电压经过电压互感器3进行转变后为控制器6进行提供动作信号。
上一篇:实验用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一 伏安法测电阻_理化生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下一篇:求电阻热量的物理公式 中考物理公式完整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