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造光源还没有出现之前,太阳光是唯一光源,先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靠太阳来生活。太阳光不仅能为地球提供照明和能量来源,太阳的光还能调节人类的生理节奏,对人类的生物学、心理、人体产生影响。
首先说的是交通安全,这并不难理解。在路上的人们需要能够看到道路的情况保证他们在路上的安全,特别是在他们的行进路线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比如路上的坑洞、道路的高低不平、或者是人行道上摆放的自行车,当然这些都是容易避开的物体,而被我们称之为“观察者”的人们通常会要求在道路上能看到那些不容易发现的物体,这样那些更大更明显的物体就更容易看到了。
但是对于行人而言,通常只会看自己身前1米到3米的距离。然而即便是对于1米到3米这样的距离变化,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变化是很大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简单地足够精准地去定义行人观察近距离时的路面反射系数。
同样的,对于骑自行车的人来讲,他们会看得比行人远一些,而比汽车驾驶员看得略近一些,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观察者角度。
也就是说,对于慢速移动的人来说,观察者角度的变化是很显著的。无法很精确地用它来定义路面的反射系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用普通的道路照明概念去进行设计。
另外还有一个使得我们无法很准确地为行人及骑车者预测路面反射系数的原因,那就是包括欧洲许多国家在内,人行道上使用的石材种类要比在机动车道上用的多得多。那可能会是浅色或深色的石材,甚至有时候可能会是玻璃或者沙子。因此即便克服了技术上的问题,人们能够根据观察者角度的巨大变化差异来定义路面的反射类型,也是依旧面临其他问题。还有一些道路会在侧面设置不同颜色的沥青骑车道,这就更加增添了路况的复杂程度。
在做道路照明设计时当然最好是能够用亮度来衡量,但是对于低速移动者而言亮度是很难被计算出来的。所以对于照明设计师而言,当要为低速移动者做专业的道路照明设计时需要以水平照度为基础进行设计。
当然如果要为很长的人行道或者是自行车道专门做照明设计,那么我们就得知道路面反射系数。如果路面的反射系数很高,就会很容易出现反光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稍微降低水平面上的照度。而若路面材质哑暗时,那么水平照度就需要比标准参考值略高一些。
有一些国家设有专门自行车道或者专门供行人行走的路径。在做这种完全针对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也就是慢速行驶道路做照明设计时,就应该考虑设计相对应特别的照明。而如果把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混合起来时,那么就要遵循机动车道路照明的规范,其照度要求比慢速交通道路高,因此行人能把路况看得更清楚,不会因为路上的坑洞或其他障碍物而摔倒。
上一篇:室内照明设计原则